当前位置:首页 > 矿业资讯

《云南日报》刊发:云南省自然资源领域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二)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5-15 14:16:41   阅读次数:

     

    今年3月,省自然资源厅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筛选出我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4月12日起,省自然资源厅联合《云南日报》,对获评案例进行连续报道,今日推出典型案例之二:施甸县善洲林场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典型案例之三:昆明市西山区引入社会资本整治废弃矿山。

     11c6223c3d2af7bd779ca1ffb95ded56_20230414105524809.png 

    施甸县善洲林场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绿色+金色+红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杨三平 陈杰 许胜超 文/图

     

    善洲林场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牵头创办的国社联营林场。35年持续不断地造林,不仅在这里种下了改善生态环境的5.6万亩森林,更在当地人民心中种下了生态发展的种子。在生态治理取得有效成果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林下经济等相关产业市场价值不断凸显。同时,杨善洲精神这笔宝贵财富也为林场及周边地区开启了红色文旅发展的全新模式。

    善洲林场通过“绿色+金色+红色”的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相互叠加,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化经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新路径,是一个成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76078dea1ae5b9c4abbed2be16391ffd_20230414111754764.jpg

    改善生态打下绿色发展基础


    绿色是善洲林场的底色。

    善洲林场场长王金波是1988年与老书记杨善洲一同植树造林的林场老职工,目睹了林场所在地——大亮山如何从荒山到恢复生态造福百姓的全过程。他介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毁林开荒使得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杨善洲同志退休后回到家乡牵头创办国社联营林场,带领林场职工和周边群众艰苦奋斗,植树造林5.6万亩。2009年杨善洲将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当时对林场种植树木的价值进行了估算,超过3亿元。

     

    2ca7a220162745f32c73b1f8a98748d0_20230414111833902.jpg


    施甸县林草局负责人介绍,承接善洲林场管理任务后,施甸县林草、自然资源、农业等部门的持续投入精细养护,使善洲林场“绿色家底”越来越夯实丰厚。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通过大力传承杨善洲精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转变单纯的植树造林护林观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体系整体建设的绿色生态、金色发展、红色传承的新路子,在守护好林场生态资源的同时,立足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融合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善洲林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全面彰显的目标。

    善洲林场生态价值提升是一个开头难、中间增长缓慢、后期爆发式增长的过程。植树造林是第一步,为当地发展打下绿色的底色。随着树木长大,区域生态链不断完善,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林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从建场之初的不足17%提高到98.94%,活立木蓄积量达331170立方米,含氧量提高,林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源涵养量显著提升,2022年3座小型水库蓄水43.1万立方米。316处水源保护点覆盖供水人口3.93万人,成为实实在在的“绿色水库”。此外,林区群众每年能直接获得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共54万元。善洲林场聘请生态公益林护林员12名,人均年增收1.97万元,直接提升林区群众收入。

    2019年开展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显示,善洲林场森林价值增长至12.84亿元。其中,木材产品价值为3.23亿元,包括涵养水源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固碳释氧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森林游憩功能价值等在内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9.61亿元。

    近年来,林区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生物多样性逐年丰富,新物种不断增加,拥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3种、濒危及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印支灰叶猴群,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极高的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水晶兰等都在林区出现。

    带富周边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金色是善洲林场产业发展的耀眼光芒。

    善洲林场海拔跨度有1000多米,从最高海拔2600多米处到最低海拔1000多米处形成了立体的生态系统,在发展生态产业时因势就利形成了立体的产业分布。

     

     acadd180ecc4a1f66474a49510b23a03_20230414111927575.jpg

     

    在高海拔区域,林下采集野生菌、野生药材、野生蜜蜂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季节性收入。“由于生态变得越来越好,山中开花的植物多了,蜜源丰富了,蜜蜂食物多了,产出的蜂蜜也就品质高数量多了。”雷打树村村民李忠远说。

    在海拔稍低的区域,相关部门进行产业引导,利用林场林下空间资源优势,发展林果、林菜、林茶等产业,种植茶叶、食用菌、中草药,积极发展核桃、樱桃、麻椒等特色林果。

    在低海拔地区,得益于林场水源涵养充足,当地进行了近15万亩土地灌溉设施改造,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和芒果、龙眼、香蕉等热带水果种植。

    善洲林场处于施甸县姚关镇、酒房乡、旧城乡三个乡镇交界处,林场联动周边乡镇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种植业、畜牧业、水资源等优势,开展火腿、肉肠、腌腊食品、核桃油、茶叶、蔗糖等农产品加工业。周边乡镇发展生态养殖业和林下种植业每年总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2021年特色林果业年产值约4400万元。姚关镇、酒房乡等多个乡镇农业总产值达19亿元。“一洺香淳”“姚关火腿”等品牌享誉省内外。

    施甸县青年创业者吴金翠受杨善洲老书记事迹感召,从上海回家乡创业,承包了老书记当年带领老百姓种下的1000余亩茶园,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80余名建档立卡农户投入茶叶种植加工,建立集研发、制茶、体验、休闲为一体的茶基地,挖掘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土罐茶”,开发“善洲青”茶叶产品,实现生态产业化经营,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塑造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思想

    红色是善洲林场的主基调。

    善洲林场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典范,更是一座精神丰碑,赓续了红色文化传承。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林场已经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基地和平台。

     

     8fc893d56dfacf03e571f26691fdcf01_20230414112006868.jpg

     

    杨善洲精神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善洲干部管理学院培训部部长周波介绍,学院把弘扬杨善洲精神与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介绍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实践。截至2023年3月,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4127期,培训党员干部15.03万人次。

    善州林场于2020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推动形成“旅游+生态”模式,并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产品线上线下代买代卖服务,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2022年,善洲林场旅游人数41.16万人次,旅游收入945.66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秉承杨善洲遗志,切实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大善洲林场建设,用绿色生态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林场和周边乡镇群众立足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融合发展生态产业。杨善洲干部学院传承杨善洲精神,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林场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金色发展、红色传承的新路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昆明市西山区引入社会资本整治废弃矿山

    “活水”引上山 废矿长出“金苹果”

    蔡洁 李斌 赵浩源 文/图

     

    昆明市西山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全面修复、重点提升、常态监管原则,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模式,对西山区团结街道磷矿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并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生态产业。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昔日的废弃矿山转变为绿水青山,废旧矿产“退场”、绿色产业“接棒”,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成为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生态治理实现生态价值的成功案例。

     

     2886c583f58947a76d4f8c994359d6bd_20230414112044236.jpg

     

     091af292798593862bbdf4d0ac066235_20230414112107823.jpg

    矿山修复前后对比

     

    废弃矿山变身苹果园

    三四月间的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双山垭口,云海之间,草长莺飞,3万余株进入花期的苹果树招蜂引蝶,半山腰点缀着一顶顶帐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昆明人前往郊游、露营。

    很多人并不知道,五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秃头”山,因矿区过度开采而留下累累“伤痕”。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儿还是个寸草不生的荒山头。”团结鑫苹果庄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从昆明主城区出发,40分钟的车程即可抵达双山垭口,但与主城区“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旖旎诗意不同,这里以前是大片大片被废弃的“秃头”矿山。

    “秃头”并非天生。西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磷矿、石英砂等储量丰富、矿位集中、品位高、开采方便。20世纪中后期,因经济发展需要,辖区采矿业发展迅速,采矿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矿区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位于西山区团结街道的双山垭口,就是其中的典型。这里的矿区山体常年裸露、沟壑满目、寸草不生,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和塌陷事故时有发生,对周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为做好生态保护,2017年,西山区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关停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保护区18个矿山。后续自加压力,于2018年、2020年分批次关停辖区其他区域24个矿山。

    关停只是第一步。2017年,西山区确定了“矿山复绿+现代苹果示范园”生态修复模式,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参与双山垭口矿山治理修复和特色农业发展。依托“团结苹果”产业优势,将治理后适宜农业种植的土地用来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现代苹果采摘休闲示范园建设。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利用原有荒山、矿业用地、林地等发展替代产业,更好地推动矿区的修复和保护,西山区按照50年的承包期,将717亩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给辖区内的龙头民营企业,鼓励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多功能综合产业生态示范园。

    在这期间,为固定山体,防治地质灾害,西山区采取生态农业方式对矿区开展生态修复,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新优苹果品种,进行260亩规范化栽培种植。

    海拔2195米之上的团结街道,因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云南著名的苹果产地。多年以来,产自这里的苹果,以甜蜜的糖心征服“吃货”的心。然而,要把苹果树种在采矿废弃的“秃头”山上,挑战多多。

    “我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土地平整,又用了4年时间进行种植改良。”2018年开始,团结鑫苹果庄园聘请西北农业大学专家作为专业支持团队,从改良土壤到品种引进,再到种植管理,都采用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公司分四批从陕西引进9个矮化苹果新品种。2021年起,庄园的苹果树陆续进入挂果期。至此,双山垭口完成了它的第一次蜕变,从废弃荒山变成了苹果园。

     

    8be82a06d81ac524858913bf27eb4cf1_20230414112221366.jpg 

    废弃矿山变身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

     

    双山垭口的蜕变并没有止步。西山区还着眼于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示范园经营标准化种植基地,在采收苹果带来固有农业经济的同时,延伸开发“团结鑫”品牌苹果酒、苹果酿、苹果脆、苹果汁、苹果派等产品。

    此外,企业还与西山区委宣传部、区文旅部门共同打造市区级最美阅读空间馨果书屋、咖啡餐吧等文化项目。2022年7月全国最大连锁露营地“嗨KING”在西南地区的首个布点落地庄园,开展星空露营、山地户外休闲拓展运动等活动,培育壮大“旅游+”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至此,过去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真正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如今的双山垭口,花草遍野、绿树成荫,春可赏花,夏可露营,秋可品果,闲可读书,已成为市民近郊出游的网红打卡地。

    多举措构建价值实现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报告中提出,西山区不仅以双山垭口“矿山复绿+现代苹果示范园”的生态修复模式创造出“矿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生态建设奇迹,还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要求,打造集采摘、观光、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西山方案”。

    西山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修复,西山区在示范园选址地填埋了100余个矿洞,使受损裸露山体景观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一块块大地“伤疤”被抚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青山变金山,生态产品价值外溢日益显现。通过矿山生态治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示范园种植的苹果品质优良,苹果品牌“团结鑫”正向西南苹果领军品牌冲刺。2022年示范园苹果综合产量约500余吨,产值500万余元。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餐饮服务、农副产品销售、旅游等相关业态,形成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仅2022年,集休闲、观光、采摘、科普、示范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就实现年收入1148万元。

     

    3d56607cfae365ece48437563117ed07_20230414112309209.jpg 

    废弃矿山修复后引进的露营项目

     

    金山促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示范园项目建设实施后,年均增加周边农户就业约500人次,带动300余农户增收,每年户均增收2200元。同时,示范园免费普及推广的苹果种植先进管理技术,辐射团结片区及周边富民、晋宁等区县,组织技术推广培训及现场观摩培训约5000人次,实现新技术推广种植2000余亩,有效提升群众农业技能。

    截至2022年,昆明市西山区已完成治理修复面积约1128亩,目前正按计划全力推进剩余38个矿山约9800亩生态治理修复工作。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从“高生态颜值”到“高质量发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也将吸引更多资金与优质项目不断涌入,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来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网



    附件下载地址

所有文章仅限阅读,禁止转载或复制!

上一篇:4月份采掘工业价格环比下降2%


下一篇:《中国自然资源年鉴》(2019年卷)正式出版